「民心向背」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带舟的成语
今天我们来聊聊民心向背,以下5个关于民心向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内容。
本文目录
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。
一、出处:《荀子.哀公》篇
二、原文:
君出鲁之四门,以望 鲁四郊,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,君以此思惧,则惧将焉而不至矣?且丘闻之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
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,君以此思危,则危将焉而不至矣?”
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的区别是什么?
一、表达意思不同
1、耳闻目睹:亲耳听见,亲眼看见。
2、耳濡目染:常听常看,无形中受到影响。
二、用法不同
1、耳闻目睹:通常在句中作谓语,修饰主语或宾语。
2、耳濡目染:通常在句中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修饰主语或宾语。
反义词介绍:闭目塞听
读音:bì mù sè tīng
表达意思:闭上眼睛不看,堵住耳朵不听。比喻不接触外界事物,脱离实际。也作“闭明塞聪”。
词性:通常在句中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修饰主语或宾语。
例句:与此相反,如果闭目塞听,阻塞进谏之路,哪个时代的政治就会一塌糊涂、乌烟瘴气,甚至搞得江山倾覆、国破家亡。
民心向背指人民的拥戴和背弃。中性词,容易被错误理解成贬义。这里有两个字是关键,一个是向,一个是背,是背对着,引申为反对;而向,是面向着,引申为赞成。
宋史.卷四三七.儒林传七.魏了翁传:「入奏,极言事变倚伏 ,人心向背,疆埸安危,邻寇动静。」
元史.卷一三八.燕铁木儿传:「人心向背之机 ,间不容发,一或失之,噬脐无及。」
扩展资料
历史典故:
齐宣王听了孟子关于燕国百姓是否高兴的谈论后作出选择, 命令齐国的军队作为占领军占领了燕国。结果激起了各国的愤怒, 纷纷谋划要讨伐齐国这个侵略者,一场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爆发。齐宣王于是又来问计于孟子 。
孟子先是故作镇静,稳住齐宣王的情绪。然后由商汤的征伐说起,又回到那个以不变应万变,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 --民心向背。告诉齐宣王说,商汤王的讨伐军随便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,甚至不去哪里,哪里的人民群众还会抱怨。
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,而根本不惊扰百姓,所以老百姓就像盼及时雨一样。可现在倒好,本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放的,所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。
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,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,不幸被孟子言中,成了使燕国人民“水益深,火益热”的侵略者、强盗。这怎么可能使燕国人民容忍,又怎么可能使其他各国的诸侯服气。作出分析以后,孟子又直陈意见,要齐宣王悬崖勒马,赶快撤军, 避免一场世界大战战火的燃烧。
进也孟子,退也孟子。不过,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,而是因为——进也民心,退也民心。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,国内问题如此,国际事务也如此。
Fire and water are good servants, but bad masters.(水能载舟亦能覆舟)
[释义] 君主如船,百姓如水,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,也能使船沉没。
[谓喻] 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亦作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简称“载舟覆舟”。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,反之必有弊害。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。唐·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”
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原文见《荀子.哀公》篇.是 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!也就是说最早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,而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则是荀子总结提炼出的。
有一次,太宗问魏征:“历史上的人君,为什么有的明智,有的昏庸?”魏征说:“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限,君王若多听各方面意见,就明智;若只听单方面的话,就昏庸。”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、舜等名君和秦二世、梁武帝、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:“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,那么下情就能上达,他的亲信们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。”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,并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。隋朝皇室与唐皇室有亲戚关系,唐太宗对隋在很短的时间里亡国的历史记忆犹新。有一次,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,对左右大臣们说:“隋炀帝这个人,学识渊博,也懂得尧、舜好,夏桀和殷纣王不好,为什么干出事来那么荒唐广魏征接口道:“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渊博还不行,还应该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。隋炀帝自以为才高,骄傲自信,说的是尧、舜的话,干的是桀、纣的事,到后来越来越糊涂,就自行灭亡了。”
魏征乘机劝太宗以隋亡为鉴,并引用《荀子》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以君喻舟,以民比水,劝太宗体恤民众。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「民心向背」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带舟的成语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内容,敬请关注https://www.fnwsjds.com/post/744561.html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