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放虎归山」放虎归山是指什么生肖
今天我们来聊聊放虎归山,以下5个关于放虎归山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内容。
本文目录
放虎归山(拼音:fàng hǔ guī shān)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·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。
“放虎归山”的原义是把老虎放回山去,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,留下祸根;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。
出处
璋遣法正迎刘备,巴谏曰:“备,雄人也,入必为害,不可内也。”既入,巴复谏曰:“若使备讨张鲁,是放虎于山林也。”璋不听。(西晋·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)
故事
三国时期,群雄逐鹿,经过赤壁大战,曹操大败而回,刘备的实力得到空前增强,但还不够好。刘备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,因为那里地理位置优越,资源丰富,足可以成就一番大业。但是,曹操早就想统一中原, 便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。
刘备、孙权一时都无法对四川下手。公元211年,曹操进攻汉中,张鲁降曹,益州刘璋形势危急。这时,刘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,分崩离析。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,心想,不如请刘备来帮助自己,共同抵御曹操,于是就派法正去迎接刘备。
但他手下的谋士刘巴规劝他:“刘备是个英雄,如果让他入蜀必然会危害到您的利益。因此,您不能让他人蜀。”刘璋不听他的劝告,仍派法正前往。刘备得讯,喜不自胜,正中下怀,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。
他派关羽留守荆州,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。这时,刘巴又劝刘璋说:“如果您让刘备去讨伐张鲁,那无异于放虎归山。”
但刘璋仍然没有听从他的规劝,推举刘备为大司马,领司隶校尉,刘备也推举刘璋为镇西大将军,领益州牧,刘璋自以为与刘备相安无事,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【出自】:晋·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:“璋遣法正迎刘备,巴谏曰:‘备,雄人也,入必为害,不可内也。’既入,巴复谏曰:‘若使备讨张鲁,是放虎于山林也。’璋不听。”
【示例】:倘若一朝走了,便如~,纵龙归海,是自遗害也!
◎明·朱有炖《义勇辞金》楔子
【语法】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指自留祸根
【出处】
明·冯梦龙、清·蔡元放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秦穆公33年,秦国派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三员大将出师讨伐郑国。在回师时,在崤山却被晋军大将先轸带兵打败而被俘。
晋襄公打算将孟明视等三人献于太庙,然后施刑,以表战功。
晋襄公的后母文赢听说娘家秦国的大将被俘,便对襄公说:“秦晋两国结为婚姻,相交很厚,何不放他们回去,让秦国去处置他们。”襄公不听,文赢继续劝说道:“当年楚国的成得臣打了败仗,回去后被楚王杀了。秦国难道没有军法吗?再说我们的先君惠公也曾被秦国逮住过,秦国国君以礼相待,把他放回来了。别人对我们这么有礼,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这三个人呢?这岂不是显得我们太无情了吗?”
晋襄公是个孝子,不敢违抗母命,就把三员大将放了。当时,先轸正在家里吃饭,听到此事,怒不可遏地把刚吃进嘴里的饭吐了出来,立即去见晋襄公。他怒冲冲地问襄公:“秦国的囚犯在哪里?”
襄公回答说:“母后请求放他们回国,让秦国去处置他们。我已遵照母命把他们放了。”
先轸听了,非常气愤,“呸”地一声,吐了襄公一脸口水,大声说:“你这小子,竟糊涂到这种地步。我们辛辛苦苦才把他们捉住。你竟听从妇人的只言片语而把他们放了,这叫‘放虎归山’。将来,你后悔就晚了。”听了先轸一番话,晋襄公醒悟过来,马上派人去追赶孟明视等三人,可哪里还能追得上呢!
孟明视等三人回国以后,秦穆公不但没有责备他们,反而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。过了三年,孟明视等终于打败了晋国。秦国成了西方的霸主。此时,晋襄公才真正后悔莫及。
◆释义
放走敌人,后患无穷,就像把老虎放回山林一样危险。
2、放虎归山(拼音:fàng hǔ guī shān)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·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。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「放虎归山」放虎归山是指什么生肖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内容,敬请关注https://www.fnwsjds.com/post/744940.html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