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肉食者鄙」肉食者鄙的鄙
今天我们来聊聊肉食者鄙,以下5个关于肉食者鄙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内容。
本文目录
意思是: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
本句话选自《曹秽论战》。《曹刿论战》出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。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,并在战时活用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。
原文如下: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
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”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”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译文:
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。鲁庄公将要迎战,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。他的同乡说:“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曹刿说:“当权的人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”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。曹刿问:“您凭借什么作战?”
鲁庄公说:“衣食(这一类)养生的东西,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,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,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、丝织品等祭品,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,一定对上天说实话。”
曹刿回答说:“小小信用,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,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,即使不能一一明察,但我一定根据实情(合理裁决)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。可以(凭借这个条件)打一仗。如果作战,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。”
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,在长勺和齐军作战。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。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。曹刿说:“可以击鼓进军了。”齐军大败。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。
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说完就下了战车,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,又登上战车,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,这才说:“可以追击了。”于是追击齐军。打了胜仗后,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。曹刿回答说:作战,靠的是士气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。
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,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,所以才战胜了他们。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,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。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,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,所以下令追击他们。”
扩展资料:
文章相关注释:
(1)曹刿(guì):春秋时鲁国大夫。著名的军事理论家。十年:鲁庄公十年(公元前684年)。齐师:齐国的军队。齐,在今山东省中部。师,军队。
(2)伐:攻打。我:指鲁国。《左传》根据鲁史而写,故称鲁国为“我”。公:诸侯的通称,这里指鲁庄公。肉食者:吃肉的人,指居高位、想俸禄的人。
(3)谋:谋议。间(jiàn):参与。鄙:鄙陋,目光短浅。乃:于是,就。何以战:就是“以何战”,凭借什么作战?以,用,凭,靠。
(4)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: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,不敢独自享用。安:有“养”的意思。弗:不。专:独自专有,个人专有。
(5)必以分人:省略句,省略了"之",完整的句子是“必以之分人”。一定把它分给别人。以,把。人: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。徧:一作“遍”,遍及,普遍。
(6)牺牲玉帛(bó):古代祭祀用的祭品。牺牲,祭祀用的猪、牛、羊等。玉,玉器。帛,丝织品。加:虚报。小信未孚(fú):(这只是)小信用,未能让神灵信服。孚,使人信服。
(7)福:名词作动词,赐福,保佑。狱:(诉讼)案件。
作品背景:
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,都在今山东省,齐在东北部,鲁在西南部。公元前697年,齐襄公即位,政令无常,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。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。第三年春天,齐人杀死公孙无知,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。
稍后,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,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,鲁军大败。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。鲁庄公十年春天,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,再次兴兵攻鲁,两军战于长勺。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曹刿论战
先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。
孔子形容美妙的音乐用了一句话:三月不知肉味。从这句话来看,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音乐的美妙程度到了已经不觉得吃肉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,可见得这音乐已是美妙到了无上的境界。这句话,还影射了一个事实:当时社会肉很稀少,非常珍贵。吃肉,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。也就是说,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才有能力吃肉。而有肉吃也成了当时社会的人追求的人生目的。
所以,肉食者代表的社会层次就是上层社会,有地位有身份有面子。在当时,既然已经混到了肉食者这个上层社会,人生目的已经达到,人生的享乐—吃肉,也实现了,还有什么必要去努力呢?
孔子是春秋时期人,左丘明是战国时代的人。虽然历史时期不同,但由于社会经济没有大的发展,所以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也没有什么质的飞跃。吃肉,在战国时代仍然被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。
已经达到人生目标的人不会再有去努力奋进的抱负,这是常态。“肉食者鄙”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不要指望位高权重的人去建功立业了。这就是“未能远谋”的意思。
这句话出自《左传》的《曹刿论战》,曹刿当时是一个草根,还不是肉食者。所以他需要努力奋进,争取做一个位高权重的肉食者。“远谋”这等事情,只有曹刿这样人去做了。
偶尔议论一下,欢迎提出不同意见。谢谢�
第二个字是百字的四字词语
【八百孤寒】八百:形容很多;孤寒:指贫寒的读书人。形容人数众多,处境贫寒的读书人。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。
【八百姻娇】姻娇:美女。指美女众多。
【凡百一新】凡:全部;百:指事物多。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新气象。
【劝百讽一】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。意在使人警戒,但结果却适得其反。
【千百为群】成百上千聚集成群。
【人百其身】百其身:自身死一百次。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。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。
【四百四病】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。泛指各种疾病。
【三百瓮齑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,生活清贫。齑,咸菜。三百瓮,极言其多,一时吃不完。
【三百瓮齑】瓮:陶制的盛器;齑:咸菜。指长期以咸菜度日,生活清贫。
【三百瓮虀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,生活清贫。虀,咸菜。三百瓮,极言其多,一时吃不完。
【一百五日】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。指寒食日。
【瑜百瑕一】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。瑜,玉的光采;瑕,玉的毛病。
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如下: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
翻译: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鲁国。
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
翻译:鲁庄公将要迎战,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。
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
翻译:他的同乡说:“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
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
翻译:曹刿说:“当权者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”
乃入见。
翻译: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。
问:“何以战?”
翻译:曹刿问:“您凭借什么作战?”
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
翻译:鲁庄公说:“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,不敢独自享有,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。”
对曰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
翻译:曹刿回答说:“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,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。”
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
翻译:鲁庄公说:“祭祀神灵的牛、羊、玉帛之类的用品,我(从来)不敢虚报数目,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。”
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
翻译:曹刿说:“这只是小信用,未能让神灵信服,神是不会保佑你的。 ”
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
翻译:鲁庄公说:“大大小小的案件,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,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。”
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翻译:曹刿回答说:“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,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。如果作战,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。”
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
翻译: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,在长勺和齐军作战。
公将鼓之。
翻译: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。
刿曰:“未可。”
翻译:曹刿说:“现在不行。”
齐人三鼓。
翻译: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。
刿曰:“可矣。”
翻译:曹刿说:“可以击鼓进军了。”
齐师败绩。
翻译:齐军溃败。
公将驰之。
翻译: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。
曰:“未可。”
翻译: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
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
翻译:说完就向下看,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,又登上战车,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,这才说:“可以追击了。”
遂逐齐师。
翻译:于是追击齐军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
翻译:战胜齐军后,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。
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翻译:曹刿回答说:“作战,靠的是勇气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。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,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,所以才战胜了他们。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,怕他们设下埋伏。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,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,所以决定追击他们。”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「肉食者鄙」肉食者鄙的鄙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内容,敬请关注https://www.fnwsjds.com/post/752923.html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